首页

sm 调教视频网站

时间:2025-05-27 15:20:43 作者:援藏结出“幸福果”——北京援藏团队助力尼木种植业发展小记 浏览量:52179

  “15号草莓棚有些小问题,您看看滴灌带用不用挪挪呀?”“不用挪,紧紧滴灌带就行。”“这个大棚的苗还需不需要浇水?”“现在天气已转热,隔几天浇一次水就行。”……春夏交替的上午,在尼木县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第十批北京援藏干部、尼木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副局长牛尧琪正和远在北京的专家沟通交流。

  尼木县地处西藏中南部,距离拉萨市147公里,平均海拔3800米。这里是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地形西高东低,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适合发展高原种植业。

  近年来,北京援藏团队结合尼木县实际情况,在与当地群众深入交流过程中,了解到群众种植蔬果的意愿比较强,但种植蔬菜经济收益比较低。几经思考,北京援藏团队决定在尼木县发展有机农业,引进品质优秀的红颜草莓、美早樱桃等种植项目,并将区外先进的种植技术引进到高原地区,为高原种植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尼木县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普琼说:“以前整个园区的地全都是光秃秃的荒地,2016年,北京援藏项目修建了种植高品质水果的大棚,不仅将荒地开发利用了起来,还带来许多先进的种植技术,邀请专家手把手地传授当地农民种植技术,极大地改善了本地的种植环境。”

  2023年,北京援藏团队通过改造1栋蔬菜棚种植草莓9000株,实现了产量2200斤、销售额8万元的突破性成果,填补了尼木县域草莓规模化种植的空白。2024年8月,北京援藏团队规划布局将原有的10个蔬菜大棚改造为草莓种植专用棚,并顺利完成10栋连片大棚的作物清理和场地准备。

  在现场,记者看到产业园每个高原水果棚里都安装了监控、温控等机器设备,便于北京顺义的专家随时能够观察棚里的温度和湿度,时刻关注棚内苗的长势,比如水是不是浇多了,肥是不是施少了,有没有虫害,需要开启关闭通风口等,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种植户保持沟通联络,及时解答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最大程度帮助本地种植业提质增效。

  “我们在邀请专家教会本地干部和农民操作使用先进设施的过程中,鼓励大家利用先进技术更好地服务本地种植业。北京援藏团队也致力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本地的农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牛尧琪说。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北京援藏团队为尼木县本地种植业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也把区外先进技术设备带到了高原。

  产业园内的农民普琼说:“我家的两个蔬菜大棚,原先年收入三四万元。去年,在北京援藏团队带来的先进技术和专家指导下,我在其中一个大棚试种了草莓,收入达到了8万元,生活质量好了很多。”

  如今,尼木县的草莓、樱桃等高原特色水果已经端到拉萨及周边县(区)市民的餐桌上。据统计,2024年度,尼木县樱桃棚结果总计5250斤,销售收入达40万元,较2022年1500斤的初始产量实现三倍增长,增长比率250%,打造出了具有高原特色的樱桃产业示范样板。截至2025年5月底,草莓项目实现产量1.66万斤,创造销售额29.7万元。

  下一步,北京援藏团队将持续推进尼木高原种植业创新发展,继续提高草莓、樱桃等高原水果的产量,让高原水果成为当地群众的“幸福果”。(西藏日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山东汶上县刘楼镇:“乡村振兴合伙人”蹚出“共富农场”新路径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 “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11月18日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分别为展览题写序言。

广州地铁与腾讯成立合资公司 推动数智城轨发展

西安外事鼓乐团创办于2016年,乐团演出的鼓乐曲结构严密、完整。在乐器编配上进行了丰富,选取了部分西安鼓乐的传统乐器。同时,融合了编钟礼乐,以及古琴、瑟、筝、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作品旋律悠扬、古雅庄重。

国庆邮轮出行热 “双轮同靠”再现天津国际邮轮母港

“这条通道有哪些成本优势?效益如何?”“沿途还有什么障碍?”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很关注西部陆海新通道。打开地图,这条从重庆起始的大通道正在不断延伸,通达121个国家和地区的503个港口,运送的货物有1100余种。道路通,百业兴。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朋友圈”不断扩容,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文章越做越精彩。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宁夏枸杞、重庆血橙、云南茶叶等特色产品远销海外,要素资源有效流动,新兴产业加快成长……2023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3.7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37%。

早春新疆活力奔涌生机勃勃

梁薇说,希望通过合作让营地教育能够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补充,作为素质教育最佳的体现形式,被教育系统认可,被家长重视,被孩子喜欢,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42所在京院校新增百余中高职专业 智能制造和“一老一小”仍是热门领域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最近两年在高考的志愿填报里边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倾向,因为就业压力导致大家对就读专业的未来就业预期特别在意,这样就直接表现为特别挑剔专业。这是导致今年学校在转专业上政策调整的一个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我认为它也是吻合,或者为了配合推进目前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我们在去年五部委提出就是到2025年调整20%的高校的专业,还有一个方向淘汰老旧专业,增设四新专业(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这些都是为了积极回应社会需求,也是回应老百姓的需求,都是值得肯定的。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